城市研究系列讲座之沧海桑田:
时间地理学与城市生活圈规划
Time Geography and Planning for Urban Life Circle
北京时间1月10日(周日)9点整(北美东部时间1月9日晚上8整),由中加文化艺术基金会(Sino-Canada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主办的城市研究系列讲座之沧海桑田线上讲座准时开始,本期主题为“时间地理学与城市生活圈规划(Time geography and planning for urban life circle)”。
本期讲座主讲人:柴彦威,日本广岛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社区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特邀人员、中国城市时间地理学与行为地理学的学术带头人,致力于创建中国城市研究的行为学派,致力于将时空间行为研究应用于中国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服务的创新中,探索城市生活圈规划与城市体征诊断等。
本期讲座主持人:韩昊英,现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兼聘教授,浙江大学城乡规划理论与技术研究所所长。

柴彦威教授已从事时间地理学研究30多年之久,他分享的关于时间地理学的讲座也已举办了上百场之多。最近,他和团队致力于将时间地理学作为时空地理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国城市空间的创新研究中。那么,本次讲座分为①理论分享部分——时间地理学的最新研究与发展动态,②规划应用部分——城市生活圈规划,如何将人的行为与生活圈规划结合起来,两个大方向。
首先,柴彦威教授从经典时间地理学、新时间地理学与城市生活圈规划的三个方面大框架逐步展开分享。

其中,时间地理学作为城市研究的一种方法论,其发展阶段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与需求的变化是紧密相关的。具体而言,时间地理学产生于行为革命阶段。时间地理学的核心是个体时空路径,克服了时空研究上很多被割裂的问题,将人与人的行为联系起来分析,进而进行基于全面研究的预判。哈格斯特朗将时间轴纳入到人的行为研究中,而不仅仅停留在单一的强调空间的研究中。随后,柴彦威教授展开剖析了从经典时间地理学到新时间地理学的演变过程。


接下来,柴彦威教授讲解了城市生活圈概念体系,由社区生活圈、理想通勤生活圈、扩展生活圈、通勤生活圈四象限构成,其中社区生活圈是最核心的,也是我国主要致力于研究与应用的。

最后,柴彦威教授倡议各界专家学者关注、参与到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创新研究中来,并列出一系列未来研究的方向与新概念,如社区安全生活圈规划等以期将社区生活圈研究作为基础,为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提升贡献重要的学术力量,希望对我国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我们学科应有的贡献。

视频制作:占梦瑶
图 文:代安然
网页制作:蔡鑫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