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研究系列讲座之画栋飞甍:
光与建筑实验
Experiments of Light and Architecture
北京时间11月22日(周日)9点整(北美东部时间11月21日晚上9整),由中加文化艺术基金会(Sino-Canada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主办的城市研究系列讲座之画栋飞甍线上讲座准时开始,本期主题为“光与建筑实验(Experiments of light and architecture)”。

本期讲座主讲人:张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国际照明设计师协会(IALD)职业会员、剑桥大学马丁中心访问学者、中国照明学会室内照明专委会秘书长、《照明设计》(中文版)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建筑光学设计与理论、健康照明、中国传统建筑光环境保护等。重新架构建筑光学的理论体系。整合了关于空间、功能载体的建筑学与关于光应用的照明学。国际获奖2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
本期讲座主持人:韩昊英,现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兼聘教授,浙江大学城乡规划理论与技术研究所所长。
张昕老师的讲座主要是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他做的实践案例,分为乡村篇与城市篇。
讲座的第一部分,乡村篇,张昕老师分享了多个在“最后的江南”——松阳的建筑实践案例。

在松阳的项目分享中张昕老师提到了“建筑针灸”的逻辑,及四条法则。(1)“暗”是需要被保护且具有积极意义的(2)把乡村空间照亮是容易的但使之回到黑暗是困难的(3)乡村夜晚的识别取决于亮度关系,而不是绝对的照度触值(4)乡村夜晚的逻辑本身是乡村生活。张昕老师深入的探讨了光明与黑暗之间的美学关系,点明设计符合乡村逻辑,不强加城市的建设逻辑,在乡村生活中保留黑暗的重要性。
随后,张昕老师介绍了在嵩阳已经完工的12个项目中的6个,其中包括(1)乡村博物馆与手工工坊(2)大幕山茶园(3)红糖工坊(4)石门廊桥(5)契约博物馆,强调当代的契约精神(6)王景纪念馆,是一个当代祠堂的概念。
其中涉及到的设计理念有关于“实践即美”,照明设计来源于舞台和戏剧,日常生活也能去做宏大叙事;关于火的隐喻,传统的乡村生活是被火组织的,今天我们要用人工光重新组织生活,那么我们需要找到“火”的逻辑。


讲座的第二部分,城市篇,在城市项目中张昕老师特别关注 “关系”,强调单体与单体之间的连结关系。如色温的区别设计,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前门书店的可识别性,具体表现为书店运用与前门的外部环境相比相对高的色温。书店的建筑照明系统中书架是可调光的,体现在当书的光强时,空间是被书包围的,当书的光弱时,白天是被整个前门的历史氛围所包围的,会感受到空间的延伸。


接下来,张昕老师分享了乌镇北栅展厅、世园会园艺小镇中心、科举博物馆、大昭寺、首钢园的实践项目。以照明系统的视角来分析建筑实践,是独特的,且更具科学性的,我们的学科也应考虑以色彩光影的方式更多的思考建筑,思考城市的色彩,发现光影运用之于城市与乡村建设的有趣之处。

张昕老师本次分享了众多丰富的前沿案例,以当代的、艺术的视角,为我们展示出光照对触发建筑活力的积极带动作用,一场精彩,听众沉浸其中,并提出了很多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张昕老师一一与大家进行互动,解答了有关人的健康与自然光之间的关系,配置灯光时考虑的技术及成本等问题。
视频制作:占梦瑶 & 池芳婷
图 文:代安然
网页制作:蔡鑫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