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研究系列讲座之通都大邑:
大城市与城市病
北京时间9月6日上午9点整(北美东部时间7月11日晚9点整),由中加文化艺术基金会(Sino-Canada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主办的城市研究系列讲座之通都大邑线上讲座准时开始,本期主题为“大城市与大城市病”。
本期讲座主持人:韩昊英,现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兼聘教授,浙江大学城乡规划理论与技术研究所所长。
报告1:城市病是一种什么病?
讲座主讲人:谭纵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国外城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中外城乡规划体系比较研究、城市空间与环境设计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报告2:东京都市圈的规划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讲座主讲人:严网林。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学院教授,政策与媒介研究院环境设计与管治专业主任,日本地理信息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城市和地区人居环境的调查、分析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策略方面的研究。
一、讲座内容
讲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为听众介绍大城市与城市病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部分:谭纵波教授简单介绍了对于城市病的认知和理解,即何谓城市病,城市病的由来,城市问题的对策以及对于城市问题的思辨。
首先,谭纵波教授对城市病的定义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以及城市病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城市问题”的产生更多的成因是人,这一问题也可以分成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这种聚居形态所导致的问题两种类型。

其次,教授通过“成长的烦恼”这一拟人的表达,分析城市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系列问题,这也是城市发展所必须承受的代价;城市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城市发展的未知感又使得人们对城市产生一种“城市恐惧症”。


接下来,对于城市问题的解决方案,从传统的角度来看,自工业革命之后,先辈们先后提出了田园城市、工业城市、明日城市等等方式来解决城市中“成长的烦恼”。当代也产生了很多的理念,生态城市、绿色城市、低碳城市等等对现代都市主义进行批判,谭纵波教授更多的将这些观念比作为当代城市的乌托邦。
谭纵波教授认为城市问题的破解之道,主观上是追求效率(利己),客观上有利于生态(利他),只有对城市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方能够对症下药。首先,减少误诊:明确城市问题的成因,减少城市的人口规模(休克疗法),或者提高城市的治理能力与技术,保持城市活力与效率,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对待城市问题采用超前的展望与技术、进行合理的能力储备。不要让“城市病”的表达方式掩盖了真正的问题和矛盾的因果关系。

最后,谭纵波教授设计以庄子的一句话,“无财谓之为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对城市病问题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即城市的本身不是“病”,城市治理能力的不足才是“病”,不能将任何问题简单的归结于“病”,而对城市问题的认知不清以及治理能力不足才是今后需要加强和深化的。
第二部分:严网林教授主要介绍对东京城市都市圈发展过程的回顾与展望。主要从东京都市圈的现状部分、东京都市圈的发展历程、东京铁路交通的发展历程、东京人居的发展历程几方面详细介绍。
首先,严网林教授对东京现状简单介绍,即东京都市圈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人口、经济产出最多的地方,人口分布相对密集。
东京大都市圈的空间尺度主要分为10千米、30千米、50千米、100千米的区域辐射范围进行空间尺度分区和圈层划分,圈层内部囊括了众多的城市群与不同规模的人口,共同组成了东京的大都市圈体系。

其次,严教授对东京都市圈自60年代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东京大都市圈建成区、土地利用变化以及都市圈内城市化和郊区化的过程。东京都市圈经历了高速发展、发展缓慢等不同的阶段,人口动态也从城市化发展到郊区化到空心化以及之后的再城市化。
东京的城市化过程的启示:1、城市扩张的动力在于人口;2、城市人口及其分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3、中国城市化可能需要尽早预见预见人口减少、人口老化的趋势,合理设定人口规模目标。
总结而言,东京是一个铁道上的都市,给中国带来的启示是:1、中国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需注意郊区化问题的产生;2、实现后发汽车城市向轨道城市的转变,是一个大课题,直接决定人居、环境的发展。
对于东京人居的发展过程,可以总结为城市人居开发的3种形态与结果。
最后,严教授对东京的发展提出了2040规划的展望,构建起以铁路车站为核心的生活圈,强化东京铁道上的城市这一概念,形成“紧凑型城市+网络”的未来城市空间结构。并对东京都市圈的发展过程与机制进行总结,由上至下可以分为广域、中域、小域,即国土层面、都市层面、社区建设。

第三部分:本次讲座第三部分,谭纵波教授和严网林教授共同与听众互动,解答大家聆听讲座中产生的问题,以下总结为两点。
1、乡村和城市具备怎么样的未来关系?
谭纵波教授认为,可以从两类视角切入去合理看待城乡关系,第一个是国家视角,另一个是个人视角,当众多的个人选择叠加到一定程度时,此时的个人选择开始能够一定程度的影响国家决策。从个人视角来说,城市吸引人群去往大城市就业与工作,从而满足个人的生活条件与经济水平,同时人们又向往在乡村进行低密度以及高环境品质的生活活动。
从国家视角来看:城乡一定具有相应的区别化。城市与乡村各自拥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劣势,要避免城市与乡村的同质化。城市是一个国家竞争力、地域竞争力的代表,集中人群与各项经济活动,而建设不符合城市特点的低密度城市,可能会使城市丧失原本的优势。农村更多的是保证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体现人们的精神家园的角色。
良好的城乡关系应当是各自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这也是城市发展的引擎以及国家竞争力的合理展现。从个人视角来说,一个好的城乡关系必定是满足个人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而中国城乡关系目前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城市的吸力较大,不断地吸收资源满足城市的发展而压缩了乡村的成长空间,缺乏城乡之间合理的双向吸引和流动,
严网林教授认为,中国目前城乡之间的发展,缺乏县镇层级的合理建设和引导,城乡之间的精神文明和自然文明也缺乏一定的保护和合理发展。自工业文明以后,城市通过其聚集效应吸引人群来到城市并为人民提供就业带来收入,提升其生活水平和经济效益,乡村要想得到等同的发展,需要其经济的发展和一定的岗位化提供。
最后,数字化是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如何合理的应对数字城市化对城乡关系的冲击,利用好城市与乡村本土文化和本土内涵的挖掘,与时代发展的浪潮相衔接,更应该是今后城乡规划关注的方向和课题。
2、自行车的出行旅游在今后如何发展,在城市交通中如何定位?
谭纵波教授认为共享单车更多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对于交通方式本身而言,目前并没有达到一个较深的程度和定位,机动化交通出现之后,所有需要依托体力进行的交通方式,步行或者自行车,由于他所能够达成的距离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当聚落的规模达到了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地步,超过人的体力所能够承担的最大半径时,慢行交通则会成为辅助型交通的一部分,而不会成为城市中满足人们出行要求的最主要的交通手段。总体而言,城市中交通的架构是需要建立在快速交通体系的基础上,并且与慢行交通体系结合,形成完善的城市交通体系,他们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
目前共享单车所造成的问题,更多的是人们的乱停乱放、挤占空间,这层面的问题则更多的是商务管理的问题,即商业资源如今更多的占用公共资源,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却也由于其商务管理不善造成了一系列问题。
严网林教授认为,首先是基于管理模式的不同,导致了中日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发展的不同情景,由于管理模式的严格化,对于公共空间权力的明晰化,导致日本很难出现私营产品占据公共空间的情况,而在中国却屡屡发生。
其次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技术的差距,只有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各个利益团体之间的合理协商,保证利益冲突的最小化,才有可能解决共享汽车所造成的系列问题。
看到最后,对讲座感兴趣的听众可以关注中加文化艺术基金会的公众号及讲座互动微信群。
B站视频地址: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iA411E7um?from=search&seid=1801299648411542035
喜马拉雅音频地址: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40809332/406085783
喜马拉雅音频地址: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40809332/406085783
视频制作:BIGPOTATO
图 文:占梦瑶
网页制作:蔡鑫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