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研究系列讲座之海阔天空:

海洋与气候变化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The impacts of ocean and climate changes on human settlements


       北京时间8月23日上午9点整(北美东部时间8月23日晚上9点整),由中加文化艺术基金会(Sino-Canada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主办的城市科学系列讲座之海阔天空线上讲座准时开始,本期主题为“海洋与气候变化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讲座主讲人一:王春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气候变化、海洋和气候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海洋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讲座主讲人二:刘海江,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海岸水沙动力学、海岸带防灾减灾、海岸地质和河口海岸遥感等海岸工程领域的研究。亲身经历了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并于震后第一时间参与了海啸灾后调查。

       本期讲座主持人:韩昊英,现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兼聘教授。


       
       讲座主要分为三部分,为听众介绍海洋与气候变化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包括两个主题:2020年中国强降雨和西太平洋台风活动和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灾后调查,最后两位主讲人与听众就报告相关问题的互动。

       讲座第一部分,王春在特聘研究员对2020年中国的强降雨和西太平洋台风活动:三大洋相互作用的视角进行介绍。


     
       首先,王研究员对我国在2020年降雨和台风的特殊情况进行了简要论述,借此引出各大洋气候情况(全球的海温变化、大气环流状况)对于我国以及全球气温和降雨的影响。



       接下来,具体论述三大洋的反气旋及海温对于中国降雨以及台风的作用影响机制。通过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者海温、大气环流的逐一分析,得出中国降雨及台风的情况受三大洋气候的共同作用。王研究员详尽的阐述了海温、反气旋(作为桥梁)与降雨和台风的相关性并暂作小结说明风切变和湿度是影响降雨和台风的关键因素。最后,王研究院普及了家喻户晓的全球变暖情况下,洪涝和干旱将发生的更为常见,并总结得出三大洋通过海洋通道与大气通道对全球的气候与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讲座的第二部分,由刘教授从王研究员对于台风和降雨的宏观研究转向更为微观的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对于一个地区的影响,以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的灾后调查为实例具体说明。



       首先,刘教授介绍了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的总体情况,此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核事故和日本基础设施的破坏。刘教授展示了实测和模拟推算的内容,说明地震对于陆地水平和垂直位移的影响,得出此次地震与其引发的严重海啸的作用机制。





       接下来,刘教授具体解释了海啸波高的概念,并通过展示其在日本的实拍照片与实地灾后调查研究成果说明海啸带给日本的巨大损害。日本为海啸地震的多发国家,为抵御海啸作了诸多努力,分别为:①修建防护海堤②种植防护林③修建海啸防坡堤,能抵御百年一遇的突发灾害,千年一遇的海啸依旧给日本带来了巨大损失。最后,刘教授总结与展望,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依旧非常渺小,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本次讲座第三部分,王研究员和刘教授共同与听众互动,解答大家聆听讲座中产生的问题,以下总结为四点:

       1、关于目前我国对于灾害模型预测能力的问题
       王研究员回答,现今气候模型对于其预测能力依旧较为有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①突发的灾害不在预测模型之中②模型的模拟过程存在一定的误差③多因素的影响降低了模型的精度与准确性。但王研究员提及,尽管目前仍困难重重,但相比起20年前,已获得巨大的进步。刘教授补充说明海啸的模拟和预报从水动力学的角度已较为成熟,最大的问题在于初始条件-地壳运动的抬升情况的研究还比较模糊。

       2、地震的实时预测能否对自然灾害的避免起到一定作用
       目前,所能做到的是地震的预警。刘教授解释,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慢于光速,因此发生地震后,日本布置了诸多传感器,通过传感器的即时信息光速传送于控制中心,实现人们的灾前预警。通过举例新干线震波来临前的停运,说明地震预警的重要性。

       3、各大洋的气候是如何影响引导流径而影响台风运动的
       引导气流是指海表面往高空大气激发的,对流层中上层对低层天气系统运动有一定引导作用的气流。台风的走向顺应引导气流的变化,三大洋的海温变化能引起幅高,幅高的变化影响了气流的变化,从而影响台风的路径变化。

       4、人类在海边活动的需求(娱乐、渔业……)与自然灾害防护要求的矛盾始终存在,自然灾害防不胜防
       以日本三陆地区为例,上一代人对于海啸的惨痛记忆会逐渐被下一代人忘却而重新近海居住。一般而言,海堤不会过高,混凝土的寿命也较为短暂,大约为五十年,但矛盾始终存在。自然灾害不可避免,完全的防护极端气候并不可能,应该尽可能的去适应以及加强避难训练。

讲座PPT文件: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灾后调查_刘海江(刘海江老师提供)
在线讲座视频及音频文件链接将在一定的解密期之后在此发布,敬请关注。



                                                                                                                                              图       文:池芳婷           
                                                                                                                                              网页制作:蔡鑫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