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0-05-02
失智症者与空间认知之关系+ 查看更多
失智症者与空间认知之关系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0-03-19 11:01
背景说明
随着生活环境改善与医学科技的进步,人类寿命逐渐延长,因此高龄化所带来的人口结构转型,已成为世界各国最显着的社会变迁之一。人口老化对社会的冲击是全面性的,影响层面包括政治、经济、财政、文化、教育及家庭等。如何回应高龄化社会的挑战,为各国所需面对的重要课题。
台湾于1993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率超过7%,成为高龄化(aging)社会。直至2018 年3月,台湾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率达14.05%,也就是每7个人中就有一位是老人,正式迈入高龄(aged)社会。2026年该比率将再超过20%,成为超高龄(super-aged)社会。预计至2060年老年人口增至784.4万人,占总人口比率上升为45.6%。
人口老化伴随而来的即是失智人口的增加,目前全世界有超过4千6百万人患失智症,预估患者人数在2030年会倍增,而在2050年将增加到目前的三倍,达到1亿1千5百万。而台湾的失智人口到2060年时将逼近80万人。照顾失智老人的社会成本,将成为下一个青壮年世代非常沉重的负担。
失智症是一种目前尚无法治愈的退化性疾病。其中的记忆丧失、认知障碍、沟通困难与情绪改变等症状会随着时间恶化。英国一项长达5年的研究显示,失智症患者走失的风险极高,需要照顾者经常介入,此风险也是失智症患者入住机构的主因(McShane, Gedling, Keene, Fairburn, Jacoby, & Hope, 1998)。然而往往因照顾人力有限,走失也成为养老院担忧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养老院倾向于限制失智症患者的活动范围,防止其单独进入开放的空间,以及必须在被监督的情形下进行活动等。但这些过度保护措施也造成了一些潜在危机,包括失智症患者寻路能力的萎缩和自我成就感与自治感的降低,甚至会引发一些问题行为(Namazi & Johnson, 1992; Passini, Pigot, Rainville, & Tétreault, 2000)。上述经验会让患者感到十分痛苦,也让关爱他们的人感到难过。
失去空间感是失智症老人最关键的问题之一。Cohen & Day(1993)针对失智老人照护机构进行环境设计特色评估,强调居住型态、生活空间和设施安全是重要的环境因素。黄耀荣(1999)进一步全面性探讨失智症照护环境之设施条件,而初步提出规划设计之注意事项。尹圣道(2005)则研究了生活照护单元理念运用于失智老人照护机构的规划策略与原则。黄耀荣、张佑瑞(2004)则验证环境设计改造在改善失智老人问题行为方面的效益。
本文以新西兰健康部(2016)在Secure Dementia Care Home Design: Information Resource中和内政部(2016)在《高龄失智者友善社区环境设计准则》中的规定,探讨高龄者或失智症患者的外部空间设计原则。以上规定皆认为安全环境与社交活动是重要的设计前提。因此,环境设计应考虑如何将这些设计元素落实到空间中,以满足失智症患者的需要。根据文献研究,本文将对于空间的探讨和对于失智症的探讨加以汇总,并将外部空间分为生活空间与治疗空间,分别加以探讨。
生活空间探讨
生活空间是一般人生活最直接接触的环境,好的生活空间设计,不仅可以让失智症患者活得有尊严,有自信,更可以延缓其失智症病症的发展,提高其生活品质。
一、安全性
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与相关设备,让高龄失智者可以在自尊、安全、安心、友善的环境中生活(内政部,2016)。安全性设计的考虑包括:步道、铺面、无障碍设计、照明、触觉刺激、界线、空间等元素。
二、空间方向性与识别性
利用设计元素,增加空间方位的辨识度,让高龄失智者能够自行定位找寻其方向。将空间简化,以最简单不复杂的方式在空间环境中生活,其中包括地标、标志、材质等设计。
三、道路形式
通过道路型式的设计,针对路径、节点、徘徊空间等进行设计,提供易于辨识、休息、以及安全可散步的回走空间。
四、颜色
一般而言,冷色调使人平静,并协助人们专注于视觉和心智的任务,同时增加察觉并协助指引人们到达目的地,因此冷色调已被证明有利于行走(Hidayetoglu, Yildirim, & Akalin, 2012; Stone, 2003)。暖色调使人们向外聚焦,更容易感知空间,因此暖色调可以有效地用作寻路目标的地标(Farr et al., 2012; Hawes, Brunyé, Mahoney, Sullivan & Aall, 2012; Hidayetoglu et al., 2012;Stone, 2003)。界线、材质、颜色、对比度、指向性都可以通过颜色的设计来提供失智者之空间辨识度。
五、光线
随着老化,视觉的变化特征包括: 需要额外的光线、对反光(眩光)更为敏感、 外围视域降低、对比敏感度降低、光线强度转换适应力下降、视觉敏锐度变差、 对深浅的立体觉知感退化等(DSDC, 2014),但利用环境颜色的对比、线索及编码,仍可以促进高龄者的定向与认知功能(Gibson, MacLean, Borrie, & Geiger, 2004; Wijk, Berg, Sivik, & Steen, 1999)。
治疗空间探讨
在治疗探讨中,主要针对非药物治疗,包括怀旧空间、音乐治疗、疗愈花园和园艺空间,文献中提到这些非药物治疗能够确实的提高失智老人的情绪,改善他们的抑郁与焦虑症状。
一、怀旧空间
怀旧治疗主要通过怀旧情境设置,给予他们更多的感官刺激,让他们更有家的感觉,降低陌生环境对于他们的压力。经研究证实,发现其对失智老人的忧郁情形有正向改善情形(杨秋燕,2012)。
二、音乐治疗
经过研究调查,可知音乐对于失智患者有以下作用:
(一)改善心理功能:提高心情、放松舒缓。
(二)改善生理功能:提高生活品质。
(三)改善社会功能:增加失智老人社交机会(Kneafsey, 1997)。
三、学习(艺术)空间
空间规划应安排多处角落的聚集、停留空间,增进居住者的交流及互动机会。
(一)失智老人需要学习空间来提高动手能力。
(二)艺术空间提供老人艺术课程,例如:雕塑、音乐课、花艺课等等,提升老人的心情,刺激长者多动脑,从而达到提高生活品质的作用(靳燕玲,2013)。
四、园艺空间
园艺治疗借由触觉、味觉、听觉、视觉及嗅觉五感刺激(丁于倩,2011),增加大脑与肢体活动,对失智老人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提升成就感以及使心情得到放松,以改善睡眠,减少躁动与用药,让正向情绪达到正向循环的效果(刘懿仪,2017;何羿邦,2012)。根据研究可得出,园艺治疗主要以锻炼失智老人的动手能力为主,但需符合他们的尺度,增加他们动手的机会,且要有较高的可及性(邱绮漪,2017)。
五、疗愈花园
丁于倩(2011)认为疗愈庭园之环境应含括对五官感受之刺激:
(一)视觉刺激:通过不同类型之园艺设计、绿色系或彩色系之植栽色彩来缓解焦虑情绪,促进注意力集中,提升满足感与幸福感。
(二)听觉刺激:以自然界不同型态声音,如鸟叫声、风声与流水声等促进听者放松肌肉与情绪。
(三)味觉刺激:食用自行栽种之蔬果与香草植物,如西红柿、豆芽、迷迭香、柠檬香蜂草等增强味觉不同刺激。
(四)触觉刺激:以触摸肉质植物、绒面植物或较薄脆植物等不同质地植物之方式达到此刺激效果。
(五)嗅觉刺激:通过闻香草植物,如桂花、薄荷、柠檬香蜂草、艾草等来刺激右脑海马回,进而增强记忆力。
疗愈性环境(Therapeutic Environment)是指提供一个具有隐私感、社交性、个别化、稳定性、预估性等特质的环境,以降低失智者因调适环境改变而产生的压力(张文芸,1996)。且疗愈性花园通过提供安全的环境,并结合结合自然景观及园艺操作,达到治疗功能,让失智症患者有效改善与减缓病情,达到延缓退化、降低情绪压力、保留余能力、降低医疗支出以及促使身心灵正向发展等效益。此种环境还能有效改善与减缓患者视幻觉、迷失、错认等问题(苏淑英,2012)。
空间规划设计者若能落实上述对失智症患者生活与治疗空间的原则,则可为未来高龄化社会的物质环境带来更多的帮助,亦能减少政府在医疗及社会照顾上的成本。
参考书目:
1. Cohen, U., & Day, K. (1993).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s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 DSDC(2014). Designing Interiors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 Fourth edition. Stirling University, Dementia Design Series.
3. Farr,Anna & Kleinschmidt, Tristan & Yarlagadda, Prasad & Mengersen, Kerrie. (2012). Wayfinding: A simple concept, a complex process. Transport Reviews. 32. 10.1080/01441647.2012.712555.
4. Gibson,M.C., Maclean, J., Borrie, M. and Geiger, J. (2004). Orientation behaviors in residents relocated to a redesigned dementia care unit. American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s and Other Dementias, 19:45–49.
5. Hawes,B. K., Brunyé, T. T., Mahoney, C. R., Sullivan, J. M., & Aall, C. D.(2012). Effects of four workplace lighting technologies on perception,cognition and affective sta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42(1), 122–128. https://doi.org/10.1016/j.ergon.2011.09.004
6. Hidayetoğlu,Mehmet Lutfi & YILDIRIM, Kemal & Akalın, Aysu. (2012). The effects of color and light on indoor wayfinding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perceived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 J ENVIRON PSYCHOL. 32.10.1016/j.jenvp.2011.09.001.
7. Kneafsey, Rosaleen (1997). The therapeutic use of music in a care of the elderly setting:a literature review. Third Year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 Department of Nursing Studies,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Adam Ferguson Building。
8. McShane, R., Gedling, K., Keene, J., Fairburn, C., Jacoby, R., & Hope, T. (1998).Getting Lost in Dementia: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 Behavioral Symptom.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 10(3), 253-260. doi:10.1017/S1041610298005365
9. Ministryof Health. (2016). Secure Dementia Care Home Design: Information Resource.Wellington: Ministry of Health.
10. NamaziK. H., Johnson B. D., (1992).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barriers on the attention span of Alzheimer's disease pati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Alzheimer's Care and Related Disorders and Research7: 9-15.
11. Passini, Romedi & Pigot, Hélène & Rainville, Constant & Tétreault, Marie-Hélène. (2000). Wayfinding in a Nursing Home for Advanced Dementia of the Alzheimer’s Typ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 ENVIRON BEHAV. 32. 684-710.10.1177/00139160021972748.
12. Stone,N. J. (2003). Environmental view and color for a simulated telemarketing task.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3(1), 63–78.https://doi.org/10.1016/S0272-4944(02)00107-X
13. Wijk,H., Berg, S., Sivik, L. and Steen, B. (1999) ' Colour discrimination, colour naming and colour preferences among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14: 1000-1005.
14. 丁于倩(2011)。治疗性园艺活动对小区老人生活安适之成果。台中:弘光科技大学护理研究所。
15. 内政部(2016)。高龄失智者友善小区环境设计准则。
16. 尹圣道(2005)。从大台北地区三家失智老人专门照顾机构之现况调查探讨失智老人群体生活照顾单元理念之居住场所设计。私立中原大学,桃园县。
17. 何羿邦 (2012.09))。高龄失智症日间照护中心之园艺治疗设施设计研究。华梵大学工业设计学系硕士班硕士学位论文。
18. 邱绮漪(2018)。验证园艺治疗对失智长者健康状态及福祉效益之成效。国立台北护理健康大学护理研究所硕士论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68ue7
19. 张文芸(1996)。痴呆症老人问题行为的认识。护理杂志,43(4),85-91。doi:10.6224/JN.43.4.85
20. 黄耀荣(1999)。失智症照护环境设施现况与问题之调查研究,行政院卫生署。
21. 黄耀荣、张佑瑞(2004)。照护环境设计对改善失智症记忆及问题行为之影响探讨。行政院国科会。
22. 杨秋燕(2012)。《机构失智老人怀旧团体介入对忧郁程度改善之研究》。亚洲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硕士论文。
23. 靳燕玲(2013)。失智型长期照顾机构居住单元空间规划之研究。内政部建筑研究所自行研究报告。新北市:内政部建筑研究所。
24. 刘懿仪(2017)。园艺治疗方案对失智症老人正向情绪影响之研究-以养护机构老人为例。实践大学家庭研究与儿童发展学系高龄家庭服务事业硕士在职专班硕士论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udsk3v
25. 苏淑英(2012)。探讨疗愈性花园对失智症患者治疗之效应。南开科技大学福祉科技与服务管理所硕士论文,南投县。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qdvu8
作者简介:陈维斌
中国文化大学(台北)都市计划与开发管理学系副教授,区域计划委员会委员、都市计划学会及市政学会理事、新北市政府景观总顾问、中国文化大学国际暨两岸事务处国际合作组组长。曾在逢甲大学(台中)、台北大学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及硕、博士学位。研究专长为:环境规划、环境计算机仿真、地理信息系统、水文模型分析、最适化及区位分析、数量分析方法、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能质分析、计划理论、气候变迁调适、都市治理、研究方法、小区规划、GeoDesign、都市与景观设计。
阅读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