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龄者步行距离评量公共设施服务之可达性

发布日期:2020-03-19 10:34
       前文浅谈高龄社会中交通建设所面临挑战中提到高龄社会趋势,随着公共卫生、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及医疗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高龄人口快速增加,10年内所有成熟都会区都会面临到高龄社会的来临。然而,面临如此急迫的趋势,城市规划却一直未提出相对应的架构,仅在城市设计等微观尺度上提出“无障碍环境”、“通用设计”等等概念,却缺乏在宏观层面的土地使用方式与公共设施布局中做出回应(图1)。笔者近期着手针对“高龄化社会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进行研究,希望能藉由高龄者心理与生理需求的视角,重新检视公共设施服务布局之合理性。本文仅为研究初期一点心得,将来会有更多内容分享。

图1 现有高龄者相关研究领域之分类(图片来源:笔者汇整)
 
       面对高龄者心理与生理需求,城市规划学科首先关注硬件设施设备。如果可以藉由提供硬件设施设备,达到满足心理需求的功效,那也是值得纳入整体布局的,只是这方面研究就仰赖心理专业研究,非笔者术业专攻项目。简单地说,到目前为止,虽然仍缺乏探讨高龄者与地方依附、依恋与归属感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影响到高龄者身心健康的相关研究,但似乎难以否认居住环境与日常生活型态的改变对于高龄者的身心健康将产生一定程度冲击。再来,邻里公园、小区活动中心、友善的大众运输工具等硬件,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高龄者应享有的基础服务,更是提供了高龄者正常社交生活的空间与渠道,对高龄者的身心健康维持都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近年来探讨“可达性”的课题,通常以“步行距离”作为基准,然而,高龄者因为生理限制,行动力不比青壮年龄人,因此,若以常见“步行500m”作为基准去评量可达性,对于高龄者不见得适用。台湾相关研究曾以200m、300m、400m不等去衡量高龄者步行距离,亦有研究提出台北市高龄者通常以300m为一次步行距离。因此,本研究在汇整台北市多项公共设施与高龄者常用之服务系统,分别以500m与300m作为服务范围进行套图,了解公共设施、常用服务与高龄者之间,在空间层面的关系。
 
       (1)   开放空间系统与运动设施
       台北市的公园绿地较多,在都市计划中均有保留土地作为邻里型公园用途,且大多建置完成,因此,就市区而言,公园绿地的分布均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市民,如图2上显示,即便是在300m范围内,也涵盖了大部分市区。由于台北市四面环山,因此在地图中东北侧、东侧、东南侧与南侧空白处均为山区,绿意盎然;西南侧零星小区域也有河滨公园、大型开放空间与学校可提供市民使用。 
     
       国民运动中心在台北市政府“一行政区一运动中心”的政策之下,提供市民室内运动空间(图3下),然而,这些空间多分配给强度较高的运动类型,对于高龄者而言并非完全适用,但仍有部分设施可供高龄者进行轻度运动与放松,如:台球、乒乓球、温水游泳池、桑拿等。因此,本研究依旧纳入国民运动中心,但可从图2得知,以步行距离解读区域等级的公共设施服务范围似乎不切实际。


图2 公共设施服务范围500m与300m比较(上)公园绿地、(下)国民运动中心 

       (2)   交通系统
       台北市的捷运系统(Metro/ Mass Rapid Transit)已经成为市民在城市内部移动的重要大众运输工具,如前文浅谈公交车在都市交通中的定位中提到,捷运搭乘人数于2018年已达7.6亿人次,虽然捷运路网涵盖区域仍集中在市中心(图3上),但若辅以公交车路网(图3下),则除了少部份偏远地区之外,即便以300m范围观之,也几乎涵盖整个台北市区。通过搭配无障碍设施,如上文提到的低底盘公交车与捷运场站的电梯设备等,对高龄者形成一个友善的出行环境,方便高龄者在都市内移动。



 图3 公共设施服务范围500m与300m比较(上)捷运站、(下)公车站
       
       (3)   医疗系统
       对于高龄者而言,医疗系统是最重要的一环。台北市为台湾首善之区,不仅大医院多、各科诊所与药局更是遍布整个市区(图4),辅以台湾的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大幅降低高龄者就医的经济负担,作为高龄者身体不适的时候最大的保障。



图4 公共设施服务范围500m与300m比较(上)大医院、(中)诊所、(下)药局
     
       (4)   生活系统
       邮局、市场与便利商店已经成为台湾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期银行不普及的年代,几乎每个人(连小学生都是)都在邮局有开金融帐户,在那个通讯不方便的年代,邮局除了邮务作为沟通联络管道之外,还拥有较高的利率与较高的存款免税额,重要性不言而喻。 

       市场对于高龄者而言,不仅仅只是一个作为日常采买食材与日用品的中心,多年与摊商、邻居、陌生人的互动,也使市场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再加上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市场成为了女性生活中经常需要光顾的场所,对于女性而言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0多年来连锁便利商店的发展,取代传统小杂货店的地位,成为台湾人每天必然会光顾的消费场所。而因便利商店多元化发展,多数的便利商店均备有桌椅供顾客在店内饮食,这些空间常被顾客“多元化”运用:学生在里面看书聊天,业务员在里面向客户推销产品,男女朋友在里面约会……当然也少不了高龄者将其作为排解寂寞与空虚的场所——买杯饮料或是吃个餐点,在人潮熙攘的便利商店中似乎也可以纾解那份寂寞,与店员的互动也降低了与社会的疏离感。图5呈现了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如何填满台北市的空间,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如何填满高龄者退休的生活。



图5 公共设施服务范围500m与300m比较(上)邮局、(中)市场、(下)便利商店 
 
       (5)   社交系统
       对于高龄者而言,小区整合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的服务,针对生活上大小的事情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特别是针对长期照护的各项支持,对于高龄者而言,除了可申请居家服务(如打扫)之外,也可从中获取各项政府针对高龄者服务的政策信息。此外,图书馆也是许多高龄者常造访的地方:读报,读书,享受一个静谧的阅读空间。
 
       宗教场所对于台湾社会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合,在农村中会常见村落中有一主要庙宇,除了是信仰中心之外,庙宇前的广场常做多功能使用:早晨作为市集、午后则为农忙之余的喝茶聊天聚会场所。都会中则因信仰多样性,各式庙宇、基督教与天主教的教堂、回教的清真寺以及其他各式各样宗教场所,均会聚集一定数量的民众。因此,对于都会区的住民而言,宗教场所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合。图6呈现了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场所在台北市空间上的分布情形,亦某种程度上填满高龄者退休的生活。




图6 公共设施服务范围500m与300m比较(上)小区整合服务中心、(中)图书馆、(下)宗教场所
 
      笔者虽然藉由多种公共设施的分布与服务范围去衡量“可达性”这个概念,但台北市高龄者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笔者的母亲年近70,至今仍保持每周一日前往马偕医院担任服务志工、参与医院举办的各项进修活动;前几年才因为体力下降,所以辞去农会超市志工的服务活动,否则笔者想跟母亲聚会都还需要一个礼拜前预约。因此,上述空间对于高龄者而言,其实扮演多重角色,换句话说,医院对于笔者母亲而言,不仅仅是医疗系统、也是社交与学习的空间;农会超市(市场)不仅是采买农产品的场所,也是社交空间与学习的空间。虽然本研究仅基于“功能性”对这些公共设施分类,但无论如何,笔者都希望这些公共设施能持续提升高龄者的“可达性”,协助高龄者克服行动困难,保持身心健康。 

       笔者有幸参加2019年12月7日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举办的第四届山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日本九州大学建筑与规划系主任赵世晨教授针对步行空间的可达性与连续性均提出更细致的研究,特别是针对山地城市因坡度所产生的上坡、下坡对于单位时间步行距离的影响,与一般在平地中所做“步行距离”研究结果截然不同,对于高龄者更是意义非凡!赵教授的研究使得所有进行“以步行距离作为评量可达性”的研究显得底气不足。而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计算机软件的辅助下,我们得以对城市环境做更微观的剖析。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将研读赵教授的细腻观点,尝试应用在后续研究中,以产出更有实质意义的结果,为高龄社会的到来尽一份心力。

作者简介:游政谕
中国文化大学(台北)都市计划与开发管理学系副教授,社团法人台北市都市更新学会常务理事兼教育委员会主委。曾在中国文化大学和英国卡迪夫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及硕、博士学位。研究专长为:环境规划与政策、治理性Governmentality、研究方法与研究伦理、住宅政策与需求评估、高龄者居住环境。
阅读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