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11-23
步行空间如何提升城市品质+ 查看更多
步行空间如何提升城市品质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0-03-19 10:24
步行空间,每一个人每天都会使用到的城市空间,却是城市里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环。以台湾而言,有两个法规规范人行道:一是《市区道路及附属工程设计标准》、二是《市区道路及附属工程设计规范》,两者皆由台湾行政院内政部颁布施行。市区道路及附属工程设计标准第16条规定,市区道路人行道宽度依行人交通量决定,其供人行之净宽不得小于1.5公尺,经主管机关核可者,不得小于0.9公尺。但实际的状况却非如此,图1很清楚地点出人行道上的乱象:电力设备箱、电信设备箱、植树的树穴以及号志灯杆就这样大喇喇地占据了人行道空间,法规所规定的最小0.9公尺空间荡然无存——但这却是常态。


图1 人行道行不行?(图片来源:上图为联合新闻网,2019;下图为自由时报,2018)
《市区道路及附属工程设计标准》第5、6、7条规范主要道路、次要道路与服务道路时,均提到“依实际需求”留设人行道,但却因法规的解释存在模糊地带,在许多道路未设置人行道,导致人车争道,并常发生意外。而该标准第7条中甚至提到,“设有骑楼者,得视实际需要留设”。骑楼是因应台湾多雨气候类型形成的一种特殊建筑风格,后来在建筑与交通相关法规中明订骑楼为公共通行空间(注一),须开放供公众通行使用且不得以任何形式占用。这导致在部分地区,有骑楼空间则无人行道。但骑楼空间却常被占用(如图2),从而使行人的动线受限,常需要冒险走到马路上与车争道。即便有标线型人行道,仍旧因为违规占用而失去意义(如图3)。

图2 骑楼乱象(图片来源:中时电子报,2019)

图3 人车争道(图片来源:联合新闻网,2019)
美国的非营利组织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ity Transportation Officials出版了一系列的设计指南,提供街道空间的规划设计原则。其中强调,营造舒适的步行环境,不仅能够提升人们与外界的联系机会与质量,而且可以提倡步行作为主要出行方式,减少各类型交通工具的使用。因此,一个安全、可达性高、维护质量高的人行道,是一个都市最基本且必要的元素。国际间众多案例均显示:一个好的步行环境,不仅能提高国民身体健康,而且能使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的效益最大化。

图4 理想的人行道断面(数据源:参考文献2,p.78)
如图4所示,一个理想的人行道断面应包含四个区域:临街区域、清晰路径、街道家具区、与缓冲区。临街区域为建筑物的一部分,界定了建筑物与人行空间的分界,除了作为人与建筑物的缓冲、避免建筑物对人产生压迫感之外,对于营业的商家而言,户外座位、信息广告牌或其他欢迎客人的对象,均可以利用这个空间。
清晰路径则是一个专属行人通行的空间,在住宅区其宽度最好超过1.8公尺;在商业区则应超过2.4公尺,倘若人流庞大,到4.5公尺都可以。在这一个区域,只供行人通行,铺面必须必须平整且具有雨天止滑功能。街道家具区则用来摆设座椅、路灯、多功能告示牌、电话亭以及自行车停车位,当然,植栽与绿化也是安置在这个区域。缓冲区作为人行空间与车行空间的缓冲,自行车道、停车格、自行车停车空间等均可依据需求设置在此区,图4中的绿化则是为了保护自行车骑行者的一种设置,使自行车道与行车空间有所区隔。
步行能够最有效率地利用街道空间,也是最聪明的交通方式。在当前每个人都宅在家里、低头滑手机的年代,如果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步行环境,串联各大公共空间与交通节点,便能增加步行者的数量。无论是通勤族上下班时走到交通站点去搭乘大众运输工具,还是老人利用安全便利的步行空间到公园、菜市场、活动中心等地方运动、购物、串门,这些步行者的数量与步行距离都能得到提升。
提升步行者的数量与步行距离,相对也会减少汽机车的使用量与频率,进而使每一个人步行时间与距离得到增加,拥堵现象改善,汽机车废气排放减少,燃油消耗量减少,空气质量提升,每个人身心更加健康,社交互动的机会增加、小区邻里的情感更加凝聚,沿街商家橱窗商品曝光度增加一点,潜在商业类型增加一些,城市税收因此提升一点,公共建设获得更多的投资,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城市的软硬件均能不断提升,最终达成城市的永续。
所以,不要小看步行空间。一个城市的品质提升往往起步于步行空间的改进,而步行空间的质量优劣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品质。
注一:依台湾《建筑技术规则》建筑设计施工篇第57条规定,骑楼地面应与人行道齐平;无人行道者,应高于道路边界处10公分至20公分,表面铺装平整、不得装置任何台阶或阻碍物。《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第3条第1、3款则明确规定,骑楼系道路的一部分,目的在供公众通行。因此,骑楼之产权虽属于一楼所有权人所有,但基于维护公众通行权利,骑楼所有权人的所有权行使仍须受到限制。若有设摊、停车等行为,则可分别依上述条例第82、55与56条处以罚款或拖吊。
参考文献:
1. 蔡宜臻 (2019) 超高龄社会的人行道体检(上):台湾人行道出了什么问题?联合新闻网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135/3579663
2. GlobalDesigning Cities Initiative,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ity TransportationOfficials (2016) Global Street design guide, Island Press.
作者简介:游政谕
中国文化大学(台北)都市计划与开发管理学系副教授,社团法人台北市都市更新学会常务理事兼教育委员会主委。曾在中国文化大学和英国卡迪夫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及硕、博士学位。研究专长为:环境规划与政策、治理性Governmentality、研究方法与研究伦理、住宅政策与需求评估、高龄者居住环境。
阅读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