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11-14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查看更多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19-11-23 09:51
《诗经·小雅·鹤鸣》有诗云:“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意为别座山上的石头,可以取来制作治玉的磨石。然而,他山之石如果使用不当,也会造成错误。规划设计即是如此。我们常常在进行各种规划设计的时候,喜欢引用国外的设计案例,来支持自己的研究设计,甚至许多的政府单位或学校老师,也要求实施者或学生一定要参考国外案例,如果能有国际专家学者的介入,那就更棒了!但是外国的月亮真的比较圆吗?有的时候我们会回请国外的专家来进行国内相关类似的案例讨论,或者是直接引用国外的技术或经验到我们的设计里头。不明就里的案例引用是否能够为您的规划设计案加分,还是会带来另外一种灾难?到底要什么样的案例分析,才能充分让你的规划设计更具价值?
案例分析是否真的就是参考国外的规划设计资料,看看规划设计图面或报告这么简单?过度简化的案例分析,常常无法带来正面的效益,甚至可能“解读错误”,造成负面的影响。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与规划设计经验,尝试着将案例分析(研究)分为三类。第一是规划类案例分析,第二是设计类案例分析,第三是工程类案例分析,这三种案例分析依据其空间尺度大小的不同,在引用时也有不同的重点。
规划类案例分析
规划的案例分析,主要着重在规划程序的引用,或者是法规法令制度的参考,其与该地之法规制度息息相关,无法轻易的参考。举例来说,近年来新生高架桥常常被拿出来讨论。新生北路是台北市境内的主要道路之一,与新生北路、金山北路、金山南路共构的高架道路贯穿其中。其大致呈南北向。是全市第一条南北向的高架道路,且由于其路线贯穿台北市区(中山区),是台北市重要的交通干道。新生高架桥为加盖在堀川上面的快速道路系统。因其与韩国首尔在清溪川填平之后兴建高架桥的先例十分相近,因此许多人提议仿效首尔的做法-拆除高架道路,还原成露天河川的状态,改善当地环境,并提供市民亲水空间。然而新生高架桥是否应该拆除并且仿造韩国首尔清溪川的建设方式,让加盖的河川重现天日?有许多规划专业者就经常引用清溪川的案例作为案例参考。
清溪川为朝鲜太宗时代开始建造的人工运河,用以疏导河水,解决当时因汉江引起的河水泛滥问题。韩国在1950至1960年代,由于经济快数增长及都市发展,清溪川曾被覆盖成为暗渠,清溪川的水质亦因废水的排放而变得恶劣,沼气丛生。在1970年代,更在清溪川上面兴建高架道路,做为抒解首尔交通的一个方案。但是随着年代久首尔的人口逼近一千万,其暗藏在地下的沼气,形成一个不定时炸弹,美国驻军甚至限制其军用车辆行驶在清溪川上的高架路。

图1. 1964年,进行覆盖工程中的清溪川
图片来源:http://dreampatty.pixnet.net/album
2003年7月起,在首尔市长李明博推动下进行重新修复工程,不仅将清溪高架道路拆除,并重新挖掘河道,并为河流重新美化、灌水,及种植各种植物,又征集兴建多条各种特色桥梁横跨河道。复原广通桥,将旧广通桥的桥墩混合到现代桥梁中重建。修筑河床以使清溪川水不易流失。并且在旱季时引汉江水灌清溪川,以使清溪川长年不断流,分清水及污水两条管道分流,以使水质保持清洁,恢复其生态环境。工程总耗资9,000亿韩圆,在2005年9月完成,现已成为首尔市中心一个休憩地点。在整建前清溪高架道路四周温度高于首尔全市平均气温5℃以上;现在则低于全市平均气温3.6℃,有效调节都市热岛效应。

图2. 清溪川设计概念图
图片来源:https://ahbelab.com/2017/04/13/cheonggyecheon-a-transformation-from-roadways-into-walkways/
笔者认为清溪川案例的在规划尺度上面的参考,主要并非是河川开盖这个概念,因为全世界类似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少见,清溪川也非第一。而河川分为上、中、下游分区分段进行规划整治,也并非是一个创见,那么清溪川的案例研究,若从规划的尺度来看,应该从哪里着手呢?
以规划观念出发主要关注的是该计划操作的程序,是什么样的程序促成了清溪川的计划成功,或者是说,是什么样的关键程序,让清溪川计划完成。笔者曾经与清溪川计划的总规划师会谈,就教于清溪川之实践经验。会谈当中表示,虽然清溪川的规划理念和技术受到世界的重视,但是这些技术都可以找到更好的规划设计师来做,甚至可以直接的植入或模仿,所以对我来说这不是规划的关键。以清溪川而言,如何说服上百户的商家与住户,配合该计划暂时迁移到其他的地方,才是计划成功的关键。那到底关键是什么?该规划师举起手中的酒杯说:Sake!看似规划一年,施工两年的清溪川计划,真的就如同大家看到的那样吗?其实早在规划前该规划师就已经在那里研究了10年了。他每年都让学生进行有关清溪川的各项调查,也融入了居民的生活。尽管如此,计划推动之初,仍受到了十分大的阻碍。召开了上4200场的居民协调会,终于取得居民的共识,配合搬迁,也才会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成果。长期深入社区,和居民沟通获取共识,才是清溪川案例对规划界的启示。
设计类的案例分析
有效的设计类的案例分析必须找到面积大小(尺度)、形状、周边环境相近的案例才能真正的做为参考。因为设计强调的是细节,每一个设计后面都有其细致的考量,而且通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一个地方修正改变了,其他的设计也必须跟着变动。例如:一个邻里公园的设计,不能直接放大到成为一个全市性公园,而位于市中心的公园,也不能移植到郊区去。
基于此,若是直接采用清溪川做为新生北路的案例,就会显得不伦不类。因为河川的区位不同、长短不同、宽度不同、水量、流速都不同,想要依照清溪川的设计概念,把崛川改造,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以清溪川为例,其分成三段治理乃根据各河段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状况和功能需求,结合自然形态,在不同的河段上采取不同的规划建设方式。清溪川上游区间(西部河段),位于市中心、毗邻国家政府机关,历史遗迹较多,过去为朝鲜王国朝的皇宫所在地,现在也是韩国的政经中心。因此该段的设计主要在体现现代化的首尔。崛川并没有通过历史城区,现在也不是台北市的政经中心,自然无法以此概念设计。
清溪川中段部分河道蓝线条件较好,是商业活动中心,这一代历史上居住著市井商人、中下等军人和中下层人士,在首尔历史的经济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则是著名的传统商品、服装及鞋帽等各中零售批发地点,两岸采用花岗岩石板铺砌成亲水平台,形成人工化的河岸,强调亲水性,恢复其河川歷史的原有風貌,设计主要是体现古典与文化的结合。而崛川为日据时代所兴建的水渠,皆具防洪与排水功能,主要为长度与宽度均与清溪川有一段差距,目前也不是通过主要的商业零售区,即使设计了亲水设施,也未必能吸引居民或游客前来使用,无法直接采用清溪川中段的设计概念。
清溪川下游(东部河段)在古代是小市民和贫苦人民居住的地方,相对于前两段,发展相对落后,近期发展成为居民区和商业混合区,两岸以公寓和一般办公楼为主,河岸是以块石和植草的护坡为主的半人工化河岸,主要体现自然与俭朴,没有太多的人工装饰或现代化的艺术。除非崛川也具备相同的物理条件,否则是不可能以清溪川做为参考的。千万不要认为两者都是流经市区,上有高架桥,被加盖的河川,就可以做为设计的参考案例。
工程类的案例
工程类的应用通常属于技术部门,强调工法技术。是三种参考案例中最容易找到的,也比较容易应用。只要设置的地点基本条件相同即可采用。例如:“JW生态工法”主要创造出会呼吸的海绵道路,其所使用的材料是废塑胶与混凝土,然后再透过绿色工法垂直向下,打造出地表的毛细孔,接着再由碎石层分散承重,让雨水能够渗透与过滤,等到第三层地底吸收雨水后,便能涵养地底的生态系统,它同时解决了淹水与储水的问题,更神奇的是能改善热岛效应。基本上只要地下排水良好的地区皆可使用,并不会受到基地大小、形状、周边环境等的限制而有所差异。工程类的案例也因为其容易参考,相对的创意性也较低,仅能做规划设计案中最小的贡献。
综合上述所言,选择案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否则容易造成引用错误,不仅浪费时间,对项目本身没有帮助,更可能造成负面的影响,所以不得不注意。
作者简介:陈维斌是中国文化大学(台北)都市计划与开发管理学系副教授,区域计划委员会委员、都市计划学会及市政学会理事、新北市政府景观总顾问、中国文化大学国际暨两岸事务处国际合作组组长。曾在逢甲大学(台中)、台北大学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及硕、博士学位。研究专长为:环境规划、环境计算机仿真、地理信息系统、水文模型分析、最适化及区位分析、数量分析方法、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能质分析、计划理论、气候变迁调适、都市治理、研究方法、小区规划、GeoDesign、都市与景观设计。
阅读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