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0-03-19
设计驱动创新,创造更好的世界+ 查看更多
设计驱动创新,创造更好的世界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19-11-23 09:42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以追求更好的未来生活为目的。而所谓“更好的未来”,则必须解决或减缓现存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让生活更适宜。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整个世界发展的趋势。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简称 PwC)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曾经提出未来世界五大重大发展趋势,包括:(1)快速的都市化;(2)气候变迁与资源匮乏;(3)全球经济实力的转变;(4)人口与社会的变革;(5)技术的突破。而在这五大重大发展趋势下,2015年联合国也提出了17项永续发展目标,从解决贫穷问题到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面对如此严峻的困境,要达成这些目标,的确需要借助设计与创新。

图 1. 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
资料来源:https://news.un.org/en/story/2015/09/509732-un-adopts-new-global-goals-charting-sustainable-development-people-and-planet
什么是设计
所谓设计,即“设想和计划——设想是目的,计划是过程安排”,通常是指有目标和计划的创作行为及活动。设计并非一种“学科”或是一种“科学”,而是创造可用知识的主要途径。设计同时是使文化环境与创新之间进行对话的独特语言。设计是由创造力和破坏组成,是创造现况与未来差异化的最主要因子。创造力是与生具来的创新,破坏则是推动和触发创新的巨大力量。设计影响系统、服务和产品的理想性、使用性和可行性,他是一种跨部门的交互影响。一个好的设计必须要同时考虑使用者、制造者和设计师。
设计内涵的演变
根据丹麦设计中心于2001年开发的“设计阶梯”模型来看,设计是一种交流模型,其将设计分为4个阶段,用于说明该公司设计内涵的演变。设计阶梯基于以下假设:设计的阶梯越高,则获得的收益越大。该公司在开发的早期阶段更加重视设计方法,并在公司的整体业务战略中赋予设计以更大的战略地位。

图 2. 设计阶梯图
资料来源:https://i1.wp.com/creativedundee.com/wp-content/uploads/2017/03/putting-people-at-the-heart-of-design-introduction-to-usercentered-design-15-638.jpg?ssl=1
阶段 1:无设计
此阶段无法清楚看到设计,工作不是由训练有素的设计师来处理的。解决方案是由参与者对良好功能和美观的想法所驱动的,用户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几乎没有作用。
阶段 2:造型的设计
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图形设计,设计都被视为最终的产品。许多设计师在此过程中使用“造型”一词来表达此阶段的重点。此工作可以由专业设计师执行,但通常是由具有其他专业背景的人员来处理,目的在于做造型美观的处理。
阶段 3:过程的设计
不同于前两阶段,设计是一个产品的产出。此阶段强调设计不是结果,而是一种在开发早期阶段的整合方法。解决方案主要受到问题和使用者的驱动,需要各类技术和能力的参与。例如,程序技术人员、材料技术人员、行销专家和管理人员都可参与其中。
阶段 4:系统策略的设计
设计师与公司的所有者/管理层合作,以便能够完全或部分地重新考虑业务概念。在这里,重点是与公司的业务远景、期望的业务领域以及价值链中的未来角色相关的设计过程。设计不再是单一的专注在某个议题上,而是系统、全面地考虑整体发展。
由上述的四个阶段看出,现代的设计不再是只注重单一产品的美观或功能,更需要进一步的考虑该产品与系统间的关联性。好的设计不会只有单一的成效,更可以驱动整体社会的改变。举例来说:支付宝最初是为了解决淘宝网交易安全所设的一个功能。在淘宝网推出之初,大部分的交易都是同城进行,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也有一些交易采取银行间转帐的方式。而为了降低用户上当受骗的风险,淘宝网鼓励“线上下单,线下成交”的方式,但这一交易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淘宝网需要先在买家和卖家之间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淘宝网推出了基于担保交易的支付工具,以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支付宝已经从单一的支付工具,发展为提供支付、生活服务、政务服务、社交、理财、保险、公益等多个场景并逐步覆盖全行业的开放性平台。支付宝不仅解决了淘宝网支付的问题,更扩大并改变了民众交易支付的行为,进一步的解决了假钞、扒手、抢劫等社会治安问题。虽然一开始推出产品的目的并未包括这些议题,但是却造成了支付系统性的改变,连带地改变了社会经济系统。
设计驱动创新的成功要素
只有在社会文化经济系统条件符合的情况下,设计才能真正地驱动创新。以产品/服务/系统为中心,同时考虑技术之理想性、使用性、可行性,以及另一端的人(使用者、设计师、以及制造者)(如图 3)。

图 3. 设计驱动创新成功应考虑之要素
数据源:Balbo, 2018。作者重制
创新的来源
如前所述,设计是一种交流沟通的过程,而创新则是沟通过程产物。通过人、技术、系统之间的互动,可以激发出创新的想法。例如:人和技术之间的沟通,主要是通过新的技术交流;人和系统之间的沟通,则是要通过行为、需求,以找出新的价值观点;在技术和系统的沟通方面,则可以通过新愿景的分享,产出完美的操作或是新的商业模式。唯有通过不断的相互交流,才能产生新的创意。
过去许多人认为科学技术乃是创新的驱动力,但单纯技术的创新是无法保证整体创新成功的。成功的创新除了来自人、技术、系统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创造高品质解决问题或较低冲击的方案。也就是说,社会文化经济系统是培养成功创新的核心。当社会文化经济系统未能完善之时,即使有好的创新,也未必能够成功。

图 4. 创新来源图
资料来源:Ballo, 2018。作者重制
大约在1482年至1498年间,米兰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扎(Ludovico Sforza)聘雇达文西并允许他和学徒开设工作室。卢多维科·斯福尔扎公爵经常邀请达文西和贵族们一起吃晚饭。有身份有地位讲究的贵族,在吃饭的时候,都会在椅子底下栓上一只毛茸茸的可爱小兔子。这只兔子,就是用来擦手的!达文西在他的日记里写道:卢多维科公爵大宴宾客时,喜欢拿座位底下的小兔子来擦拭自己油腻的双手,并毫不顾忌地撩起桌布来擦拭使用过的刀叉;相邻坐着的两个人,都在使用同一个桌布区域擦拭过的刀叉。达文西为了解决卫生用餐问题,发明了餐巾:把大块的浴巾,剪成小块,并进行了精心的裁剪和刺绣,作为餐巾。不仅如此,达文西甚至设计了餐巾的折叠方式,以及清洗餐巾的洗衣机。

图 5. 达文西设计的餐巾折叠法
资料来源:Ballo, 2018
发明餐巾之后,1491年,达文西在卢多维科公爵的大型宴会上,正式推出他这一发明。客人们仍然携带了兔子参加餐会,入座后并不知道怎么使用这块布。有的人拿来当作手帕擤鼻涕,有的人拿起来垫在椅子上,有的人则因为看着精致,塞进包里,准备拿来包裹首饰。完全没有人理会餐巾的使用方式,该宴会最后是以闹剧方式收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卢多维科公爵决定再次宴客,并且在邀请函上述明禁止携带兔子参加。等宾客做定之后,公爵请达文西说明餐巾的使用方式,并且制订了餐桌礼仪。自此,餐巾才正式的成为西方国家餐桌上的一部分。尽管聪明如达文西发明了餐巾,但若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无法接受,该创新产品仍不算成功。同样地,支付宝的广泛推广不仅仅依赖于技术方面的创新,还必须解决个人隐私保护与金融产业竞争等问题。若是没有国家相关法令制度的规定与保障,则民众的接受度必然大大降低,无法得到广泛推广。
创新发展过程
创新进步不是线性的,因其同时具有破坏和创造。由于其破坏性,任何创新都会创造出一种社会暂时的震惊和挫折。它可以造成直接的“树懒”影响(暂时且部分地拒绝),也可以造成间接的影响(对现有子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当我们接触到新的事物,通常会把该事物与脑中的记忆资料库进行对比,再决定是否接受。一般来说,对于新事物的出现,一开始都会抱持着怀疑的态度,甚至产生排斥。因此创新的出现会有其阵痛期,之后才会慢慢的被一般民众接受。
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Durand)为了向清政府宣传铁路的优越性,在北京宣武门外自费修建了0.5公里长的一小段“展览铁路”。虽然这条小“铁路”仅是展示铁路的原理而无实际用途,但让铁路这一新兴事物在历史上首次公开出现在了中国人的眼前,从而令整个京城充满恐惧。据徐珂的《清稗类钞》记载,“英人杜兰德于同治乙丑七月,以长可里许之小铁路一条,敷于京师永宁门(宣武门)外之平地,以小汽车驶其上,迅疾如飞,京人诧为妖物。”后来步军统领衙门随即以“观者骇怪”为由急忙拆除该铁路,才平息了一场风波。中国第一条真正营运铁路是在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由英国怡和洋行擅自铺设的吴淞铁路(上海~吴淞),全长14.5公里。因当时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民众对铁路都十分保守顽固,视铁路如洪水猛兽,通车营运一年后(1877年)就被清政府以28万5千两白银赎买,随后拆除。
中国第二条运营的铁路是在光绪七年(1881年)由直隶总督李鸿章下令铺设的唐胥铁路(河北省唐山~胥各庄),全长9.2公里。为了将唐山附近开滦煤矿的煤运出去,经清廷批准,但李鸿章为避免激起反对,起初只以骡马为动力,至光绪八年(1882年)才开始使用蒸汽机车牵引。1887年(清光绪13年)台湾第一条客货两用铁路是在刘铭传担任台湾巡抚期间建成。当时的路线为基隆~新竹(后来曾计划延伸至台南,但并未实现),1893年正式通车,全长78.1公里。全线共16站,总长106.7公里。铁路从在中国开始出现到被民众接受,一共经历了28年。
人类文明的发展,仰赖设计与创新。如果我们知道人类未来生活的需求,设计和技术就可以成为我们驱动创新的力量。导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就能够在设计驱动的方法中嵌入人类的需求、更快的创新渗透,以及动态的市场和道德。设计教育和研究可以通过颠覆性和创新性的方法来触发创新模型,以加速设计驱动的创新。同时我们必须通过跨领域的学习,反思不同的教育模式,以创新的方式来解决人类生存的困境。
注:本文内容架构以Riccardo Balbo于2018年3月2日在台北“意大利设计日”的演讲为基础,辅以本文作者之补充资料而定稿。
作者简介:陈维斌
中国文化大学(台北)都市计划与开发管理学系副教授,区域计划委员会委员、都市计划学会及市政学会理事、新北市政府景观总顾问、中国文化大学国际暨两岸事务处国际合作组组长。曾在逢甲大学(台中)、台北大学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及硕、博士学位。研究专长为:环境规划、环境计算机仿真、地理信息系统、水文模型分析、最适化及区位分析、数量分析方法、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能质分析、计划理论、气候变迁调适、都市治理、研究方法、小区规划、GeoDesign、都市与景观设计。
阅读更多文章